login
login
    

 
家 III
羅大佑
......................................................................................................
發行公司: 種子音樂
發行月份: 2017-Jul
類  別: 中文>男歌手
一生做音樂的人 回到一世牽繫的地方
時代的喧囂在歌舞昇平中隱沒 旅行者的腳步在百轉千折後靜默

35年音樂職人
羅大佑

2017年全新專輯 家III
大右音樂 X 種子唱片

1984 [家] → 2017 [家III]
10+1首慢工細活 羅大佑淬煉半生第8張個人專輯

羅大佑說:
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
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
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專輯背景&概念

羅大佑回家了。1985年離開台灣,到2014年帶著妻小回台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葉歸根。他說自己是搬家的專家,算一算搬過19次家,住過很多地方,以為會這樣流浪下去,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台灣。

時間回到1984年10月,羅大佑發行第三張個人專輯【家】,溫情內斂,顛覆前兩張經典【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所為他帶來的「抗議歌手」、「憤怒青年」形象,「黑色旋風」不再黑色,【家】專輯封面的藍天與青草,讓許多對他寄予厚望的人錯愕。當時30歲的羅大佑承受巨大壓力,同時也覺得想說的話到達頂點,需要呼吸的空間。隔年他創作完〈明天會更好〉之後便離開台灣—他生長的土地,遊走紐約、香港、北京等地,從人生的第一個家,去往第二個家,開始了多年在海外流浪、創作、追尋的生活。

經過近三十年,人生起落,風雨飄搖,直到2012年,羅大佑的女兒Gemma在香港出生,2014年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台北定居,才來到人生的第三個家,人生走入一個新的階段的安定。

2017年,羅大佑推出慢工細活醞釀、製作13年的全新專輯【家III】,專輯主題跟1984年的【家】相互呼應,標誌著台灣一位重量級音樂創作人的離開和歸來之心路歷程。專輯的發行和種子唱片合作,從台北出發,再次讓大家聽見浸淫35年音樂的職人手藝,從音樂的細節、製作的完整、到旋律與歌詞的講究,都讓我們聽見這半生羅大佑所堅持的事情,一直都沒有改變。

[創作]
羅大佑:「有看法就會尖銳,這次沒有。」

距離上一張專輯、2004年的【美麗島】已經13年,年過六旬的羅大佑再次推出全新專輯【家III】,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就是:已經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階段,為什麼還要持續創作、出唱片?這張專輯的整體調性是溫柔的、沈澱的,少了以往尖銳犀利的主題,飄蕩多年、走入家庭的羅大佑彷彿洗盡滄桑,磨盡稜角,回到人生的最基本,他想說什麼?

出身醫生世家,有醫生背景,雖然後來沒有當醫生,羅大佑的思維還是深深被醫生這門行當所影響。他習慣從問題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拆解它的節理,找出需要被看見、被處理的地方。如此應用到創作上,從事物、情感的微觀看到宏觀,羅大佑作品常有一個巨大的命題壓著,就像:連寫情歌都可以用年份來取名。他習慣看整件事、整個問題與時代的關係。

然而,來到【家III】這張專輯,我們卻發現:訊息變得簡單了。這是一張減法的專輯。醫生拿掉放大鏡,拆掉心電圖,坐進家裡的客廳(但關掉電視)與人們聊單純只是人生的事。「對現象有看法就會尖銳,這張沒有。」羅大佑說。這是一個跟35年前他出道時,截然不同的時代,社會上幾乎沒有任何東西,是沒有被檢查到的。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環境⋯每一天、網路的每個角落,都有人在檢查、在爆料。「這樣你還會還需要一個六十幾的老人家的觀點嗎?」羅大佑在說這句話時,非常淡定。

只是反而,在這樣紛擾的環境,羅大佑更在意的是:「音樂可以傳達各種各樣的訊息、各種各樣的能量,音樂還可以做什麼?」這是他到現在仍持續創作,所要尋找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身為一個做音樂做了35年的音樂職人,一生除了短暫幾個月的醫生執業,幾乎沒有做過其他事情。羅大佑不演戲,沒有經營其他產業,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樂而已。他總說能做音樂是幸運的事。出生在人心惶惶的年代,早期在台灣寫歌要面對很多歌曲被禁的危險,永遠在找邊緣、界線,到現在完全的自由,羅大佑的音樂也走過好幾個世代變遷,繼續尋找他的位置。

[傳承]
羅大佑:「有人要我給年輕音樂人一些鼓勵,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是:我直接做給他們看。我到現在還一直在做音樂。」

從35年開始做音樂到現在,對羅大佑來說,如今這是一個陌生的時代,但卻也因為陌生,他反而看到另外一個空間,看到像他這樣的年紀,在這個時代能做的事。不管是寫歌詞的方式、寫旋律的方式、唱歌的方式、提出意見的方式等等,都因為和時代不同,他就有了屬於他的空間。

這個行業還有很多在不一樣的階段能做的事情。年輕時候也許大鳴大放,創作如腹瀉,年長之後就速度放慢、沈澱,慢慢回歸到「人」的基本面,去反芻人會產生歌的真正原因。就像民歌的起源,來自於人要追求開心,來自於一種發洩,跟一種善念。是這些善念讓人們變得更好。我們這個時代,音樂越來越弱勢,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與跟人的連結性。可是它還是被需要的,我們還可以用更長的時間去檢驗它。

現在寫歌,羅大佑跟最初一樣,依然堅持在音樂裡嘗試寫出沒人提出過的觀點,也依然細細琢磨詞曲的咬合度,一個旋律經過反覆推敲,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為止。他會思考寫一首歌在眾多歌裡,是否有其獨特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是否說到一些別人忽略掉的事情。這樣的動機促使他不斷在音樂裡去琢磨,他說音樂是生活經驗的反應,許多思考來自潛意識,會在某個時刻於創作中展現出來。

在許多場合,會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給年輕音樂人鼓勵,而他覺得最好的鼓勵就是自己以身作則,繼續做音樂下去。如果連他都超過六十歲了還在繼續,年輕音樂人又有什麼好不堅持的呢?

[合唱]
羅大佑:「我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好歌手,加入人聲樂器對我的支持是大的。」

羅大佑作品裡,從很早就開始有「合唱」的元素,而且越來越重要。這是研究他作品時不能忽略的一件事。

從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開始,羅大佑在音樂製作中就慢慢增加合唱的比例,到香港時【愛人同志】到達一個極致,除了〈愛人同志〉,大家熟知的〈京城夜〉幾乎有萬人齊唱的氣勢。這時候的他已經覺得加進大量的和聲,是製作很重要的一環。很多羅大佑的名曲都有明顯的合唱的元素,如〈首都〉、〈皇后大道東〉、〈東方之珠〉,到這張【家III】專輯中的〈沒有時間〉都是。這張專輯他延續了這樣的特色,將「合唱」導入了許多作品中。

從最初羅大佑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歌手,他歸類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於平實的表達,並非高音可以很高,低音可以很低,技巧翻轉變化的類型。所以把「人聲當作一樣樂器」的製作方式,靠和聲可以讓音樂的範疇更寬,更有彈性。此外,在男女方面的配置,也更有性別之間的對話。

曾有人問羅大佑,很多人覺得你唱歌唱得不怎麼樣,為什麼還要繼續唱歌?他說:「我不是想唱歌,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我可以做,有點勉強,但寫的有些歌別人不敢唱,我只好自己唱。」但他看待唱歌依然是嚴肅的,除了對眾人齊唱的執迷之外,近年開始研究一些個人發聲的方式,尋找更多喉嚨的聲音可以達成的可能性。

[為父]
羅大佑:「Gemma出生這五年,我笑的次數已經遠超過她出生前的58年。」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羅大佑是一個不善溝通、不喜歡笑、情緒起伏大的人。他是戰後這一代(四〇年代、五〇年代早期)出生的台灣人,生命經過許多劇烈的轉變,整個社會價值觀從反攻大陸到台灣獨立的翻轉,加上科技極速進步,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都讓他這一代人追趕得很辛苦。跟他同輩的有些人在這樣的年紀,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更別提體力衰退等無法抗拒的因素。所以在成長歷程裡,開心對他來說,是奢侈的事。

女兒Gemma出生後,帶給羅大佑很大的開心,一種至今他仍無法確切清楚描述的感覺。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女孩,讓羅大佑這五年來笑的次數,已經遠遠超過他生女兒前58年笑的次數。女兒像是一根樁,將一個漂泊半生的男人,牢牢地釘回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羅大佑帶Gemma從香港回到台灣,希望她可以學好中文,而她給羅大佑強烈的被需要感,那跟愛情之間隨時可能不需要對方的關係,大不相同,戀愛畢竟比較沒那麼長久,在這裡得到一些,通常意味著在別處失去一些。可女兒永遠都會是女兒。因為Gemma的到來,羅大佑終於體會到父母當年生養自己的心境,那使他成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人。

因此也許,延續這樣的人生狀態,【家III】這張專輯在潛意識裡,創作者探討著幸福的真正意涵。幸福跟快樂有什麼不同呢?「幸福」是內在的一個狀態,不容易被打破,不需要笑,也不需要表現得很明顯。但「快樂」則是外顯的。一個人可以看起來很嚴肅,但他是幸福的;但一個人沒辦法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快樂的。Gemma讓羅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像是一條河流,綿延在後半生的生命裡。

專輯視覺

過去羅大佑的專輯視覺多著重於意識形態、抽象、暗沈色調,把人藏在很後面。但到了這次專輯【家III】中他的人生狀態已經大大改變,所有需要把人藏在後面的元素都不見了。他的創作不再需要像早期那樣走在被禁與不禁的界線邊緣,也沒有像年輕時候那麼尖銳而大聲疾呼,取而代之的是歲月洗鍊後的柔和與溫暖。現在的羅大佑,有音樂職人的淡定和篤定,有家庭的溫馨,有年長的洗鍊溫潤,音樂裡也透著一股平和之氣。比起墨鏡,他更適合透明地正視人群;比起黑色,他更適合暖系色調。

因此,在專輯的造型上,過往他引以為標誌的墨鏡的比例降到很低,服裝的整體色彩也以明亮的白色、藍色為基調。照片拍攝地點有初夏陽光透亮的東京、寧靜灰白的台北、以及盛夏的宜蘭田野。

攝影師胡世山在東京代代木公園的林蔭草地、井之頭公園的湖上取景,捕捉羅大佑一家三口自然生活、遊樂的畫面。回到台北的一個陰天,拍攝羅大佑個人在城市裡行走,呈現個人的孤獨感與生活感。

而宜蘭的拍攝則是為了一張與1984年【家】專輯封面對照的照片。【家】的封面是攝影師杜達雄於覆雪的京都拍攝,羅大佑踽踽獨行的身影,正反映當年30歲的他的寂寞心境;胡世山則在宜蘭找到了類似的景,拍下羅大佑全家人行走的畫面,象徵:單身漢變一家之主。而地點由日本的京都回到台北的宜蘭,更有著落葉歸根的強烈意涵。

羅大佑三歲半時曾住過宜蘭,他仍記得當時遊玩奔跑之地。現在拍攝名為「家」的專輯照片,回到兒時的舊地,感懷之餘,也令人覺得命運好好玩。

專輯完整曲目介紹&創作背景

01.〈同學會〉詞曲:羅大佑

2012年中國醫藥學院校慶請羅大佑回去表演,他見到很多學弟學妹,很多往事湧上心頭,想起當初學醫的歲月,那些同窗的同學。回來之後,他就嘗試跟初中同學聯繫,開始聯絡,每半年碰一次面。

羅大佑的體會是,同學就像家人一樣,是沒得選擇的。不像朋友,還可以挑,同學就是一群跟你同齡的人,在學校碰上了,命定在一起好幾年。日子久了,會發現同學就像是一面鏡子。他們是一群跟自己同年紀的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起經歷社會上相同的事件,經歷相同的地震、颱風、政治變遷,在他們身上我們照見自己的成長歷程,自己的模樣,像是對自己的一種探險,如夢似真。

而同學之間珍貴的是,除了某些功課競爭,沒什麼利害關係。但那感情保存下來並不現實,是很舒服的一種感情。大家知道這年紀走過來了,每個人都不容易,有些同學已經走了,有些父母走了,雖然彼此很遠,但有一種彼此了解的情份。是靠時間培養出來的另一種人生伴侶,跟夫妻不同。我們在世界越久,越難交到朋友,就越珍惜。

每次看到同學,就好像回到當初自己在學校第一天報到的感覺,所以羅大佑寫下「你到同學會間,我到同學會間,回到同學報到的因緣」。寫朋友的歌很多,寫同學的很少,因為難寫。寫同學就好像在寫自己。珍惜同學,就好像在珍惜自己一起成長的一個個體對象。

同學會是難寫的題目,也很少人挑戰,卻是羅大佑一直很有興趣的主題。1995年羅大佑曾為南方二重唱寫過一首〈離歌〉,惆悵感懷的旋律,精準傳達出在學校畢業時的情緒。而當時的當下離別,如今都在〈同學會〉歌中來到多年後再相會的心境。

〈同學會〉這首歌在專輯裡有兩個版本。先出現的是「兄弟姊妹版」,呈現剛見到同學的興奮,跟回憶時代的復古,歌曲氣氛是熱鬧的;而在沈澱多時之後,羅大佑又覺得需要一個內心的版本,呈現那種經過歲月的歷練之後,彼此的成長與改變。這個版本後來定為專輯的主打版本。

02.〈致觀音山〉詞:羅大佑、武雄 / 曲:羅大佑

用地理看人生,一直是羅大佑音樂裡,很重要的特色之一,最早從〈鹿港小鎮〉,後來香港的〈東方之珠〉,其實包括〈海上花〉、〈滾滾紅塵〉,如果我們仔細檢視文字,一種俯視的角度,從空中往下看,看見一個新舊時代交錯的小鎮,看見珍珠一般的香港島,看見海浪翻成的花朵,還還有紅塵中流傳至今的故事。

致觀音山,是生命經另一次轉折之後,回到原點的羅大佑,再次審視自己長的地方,視覺角度上,有了另一種變化,是從漸漸遠離的俯視,慢慢變成步步靠近後的仰望。

「觀音靜臥,淡水輕流」,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中,他自己寫的文案中的句子,輾轉三十餘年,又成了他新歌歌詞中的句子,觀音山的意象,猶如不同宗教與信仰中,都常出現的母性象徵,用溫暖的懷抱,眷顧著土地,眷顧著人民。「女神庇佑」是羅大佑作品中的重點,他愛的地方都化身為女相:〈東方之珠〉、〈上海之夜〉、〈台北紅玫瑰〉。他欣賞、愛上她們,她們也保護他。

在〈致觀音山〉的寫詞之初,羅大佑研究過很多關於瑠公圳的相關歷史,他曾經多次跟工作夥伴提及,瑠公圳進入台北之後,其實是蜿蜒輾轉的,一般河道九彎十八拐,是因為天然地形的影響,水往低處流造成的,但是瑠公圳是人造灌溉渠道,會在台北盆地曲折蜿蜒,有個重大的原因,是為了要灌溉更多的田地,是一種恩澤廣被,雨露均霑的概念,這個流動感,有一種「遶境」的氣氛,緩慢且溫暖,符合家III的概念。

同樣的「流動」,在寫詞的那段時間,羅大佑曾特地開車走64號道往返台北淡水,也曾搭船由淡水河口上溯至接近林口,這兩路行程的共同點,都是繞著觀音山輾轉盤旋,也是一種「環繞」,就像之前說的,到哪都看得到觀音山的感覺。

車的環繞,河的流動,除了「前進」之外,「繞行」的氛圍更是重要,解讀「繞」的感情有兩個角度,一種是「到哪裡都能看到她」,那可以是不捨、是眷戀、也可能是揮不去、逃不開,另一角度則是「到哪裡都被她看到」,那可能是隨時被呵護、被照顧,也可能是被限制、被監視,一樣都是家III的概念。

03.〈家(III)〉詞曲:羅大佑

專輯同名歌曲〈家(III)〉是羅大佑2010年就寫好的歌,寫於香港跑馬地的家中。但歌剛寫好時,總覺得什麼都不對,也不知道原因。直到2012年女兒出生之後,關於對家的想法又重新淘洗,心思慢慢定下來,2013年搬回台北,有一天突然發現要降KEY,從吉他為主改為鋼琴,經過重新編曲、製作,才找到覺得這首歌最對的模樣,大致抵定。

〈家(III)〉是暨1984年的〈家(I)〉、〈家(II)〉之後,睽違33年的續曲。延續同樣主題,卻有更深沉的領悟,及更細緻的音樂。歌詞帶有散文的美感,也蘊含了多層人生體悟,家,從逃離的地方,回到最初的不變的地方。歌曲從一開始簡單配器中的低吟,層層遞增,到最後收尾澎湃如驚濤駭浪,有如人生的進程。〈家(III)〉和〈家(I)〉一樣搭配了合唱團,不同的是這次以兒童合唱成為對唱雙主軸,羅大佑厚實穩重的嗓音,搭配兒童清亮的高唱,交替演繹出「家」這樣一主題的世代交替輪轉更易、輪迴登場滋長不滅的新生與希望。

無論這些年如何被世人所定義,羅大佑依然是那個執著一生做音樂的人。如今再回到台灣定居,已是滄海桑田。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帶著妻兒回來,終於來到第三個家:成立自己的家。他繼續唱著歌,歌聲裡沉澱了超過三十年的漂泊歷練,那些衝撞稜角、流言蜚語,都已散去,在歲月中磨礪成溫柔的旋律和詞句。他像是斟酌在每個細節的匠人,音樂越做越細緻,情感越來越幽微,比以往多了溫度,同時也不再大聲疾呼道理,轉而輕輕拍著我們的肩說:「嘿,但願成長在日後寒暑狂風暴雨裡,有顆不變的心。」

04.〈人生愛繼續〉詞:武雄 / 曲:羅大佑

專輯中唯一的一首台語歌。這是羅大佑與身邊同世代朋友互相勉勵的一句話。好多人走了,羅曼菲在2005年3月過世,給羅大佑很大的衝擊,甚至曾經連續失眠11天,無法成眠。

2011年羅大佑在南寧,一個睡不著的清晨,爬起來寫了這首歌。他寫信給武雄,希望歌詞方向是:不論如何艱辛,不論如何變老,不論如何時代改變難以適應,不論他們如何黑白不分,不論人們仍試著如何藍綠鬥爭;不論老伴妳是否像以前沒有子女的時候一樣關心我,人生還是得繼續。

那幾年羅大佑忙碌於巡迴演出,在路程中特別感受到人生不息的律動。歌詞內容描述著人們面對時代變換無常的悲喜,用生命的韌性化解生活中的不順遂,給自己一個繼續打拼的理由。

人生愛繼續,人生要繼續,人生必須繼續,台語「愛」有兩個意思,未知的人生,需要愛,才能繼續,因為愛,才能繼續。

05.〈北西南風〉詞:林夕 / 曲:羅大佑

原先是電影「華麗上班族」的插曲,原聲帶的版本由兒童合唱團來演繹。而【家III】這張專輯在製作上的主軸之一也是合唱團的聲音,因此羅大佑加入這首歌,呈現他與合唱團之間的連結。〈北西南風〉歌詞講的是經濟不穩定的狀態中,人們要有心理準備。就像〈人生愛繼續〉,即使日子不好過,生活還是需要過下去。

跟兒童合唱團一起唱歌的功能之一,是可以讓歌者本身不會太進到歌裡面去。這張專輯在處理比較嚴肅的議題時,會藉由一些方式讓情緒不那麼沈重,使議題淡化。例如:〈人生愛繼續〉用比較直接的節奏來處理在困境中的努力、不放棄,〈Do Re Mi〉用淡化的方式處理愛情,〈你準備要活兩次〉用比較funk的輕快節奏,講已經死過兩次的沈重心理。這些都是一種舉重若輕,也呈現羅大佑現階段的心境。

06.〈握手〉詞曲:羅大佑

是羅大佑給年輕人的歌,所以歌詞中有「女孩、男孩」這些稱謂。這首歌想提醒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面對面、握手接觸的溫度,這種實在的感受,在數位科技進步的影響之下,已經慢慢消失中。人際關係疏離,看似聯絡方便,但人們的焦慮感反而加重,歌曲用搖滾的基底、爆發式的唱法,傳達出羅大佑對新時代改變的一種憂慮。他想告訴年輕人,去看看別人的眼神,裡面所散透的訊息,去握他的手,感受他的心,會比花大部分時間上網要重要。

這首歌羅大佑在25歲的時候已有想法了,那時候就有了作為底的那段吉他的riff(樂句),一直覺得用得到,始終留在腦子裡,直到「縱貫線」時才用出來。雖然「縱貫線」時已經有做過這首歌,但那個版本的間奏比較用力,一直不是羅大佑最想要的,他覺得歌曲在唱的部分已經非常用力,到中間應該要軟下來,才能讓意義深化。因此,這張專輯在編曲上進行了調整,做出他對這首歌最完美的想像。

07.〈Do Re Mi〉詞:林夕 / 曲:羅大佑

這首歌原先是給鄭秀文唱的粵語歌,2012年電影《高海拔之戀II》的主題曲,並曾獲得第49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製作這張專輯時,一來羅大佑對這首歌的編曲一直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男生版本的想像,惦記著要去完成它;二來專輯中除了〈童話愛情〉比較抒情之外(但也是看起來像情歌,實際是給女兒的歌),沒有一首情歌,覺得專輯需要這樣的情緒,但自己又不想寫情歌詞,就請林夕填上國語詞,製作一個羅大佑的版本。

羅大佑現在的情歌會是什麼樣的呢?他說,它是比較淡的,比較理性的。電影的版本需要戲劇化,但回到羅大佑的現狀,以吉他為主的編曲,簡單、俐落,有恆久的hook,卻沒有太激情,歌詞也體現淡淡的情緒。「你看我、林夕都這年紀了,我們都經歷多少戲劇化的事情了,所以現在要下手讓它淡,它擴展到一種大愛了。」羅大佑說。他用低音來呈現這首歌,將滄桑埋在淡化的激情中。這年紀唱情歌,無法太進去,就像寫一首詩給以前想要在一起卻沒在一起的人,角色是淡定的。

08.〈你準備要活兩次〉詞:林夕 / 曲:羅大佑

這首歌原本是寫給蕭煌奇的,而因為它的意涵承接了〈人生愛繼續〉的主軸,講的是活著的力量,屬於慢板,這兩首歌像是陰性與陽性,都在講同一個主題。羅大佑就拿回來自己再收錄專輯,讓概念完整。歌曲的創作源頭始於羅大佑幾年前在香港時想到的一句話:「你一定要有活兩次的心理準備。」後來這句話就重複在歌曲中段的rap,變成一個hook。

人生裡有好幾次,羅大佑都覺得自己很像快死掉了,這輩子到目前為止好像已經不只活了兩次。最明顯的是2004年發行「美麗島」專輯後不久,2005年黃霑、梁弘志等老友陸續離世,楊德昌也在那年得了大腸癌。他感覺離死亡很近。再往前推是1998年父親過世時,家裡有一些糾紛,和諧的人生景況被撕裂,那時他也感到慘不可言,有如死去。

更早就要回推到1985年被迫離開台灣的心境,那是感覺自己整個人好像不見了,要死掉要脫一層皮的感覺。當時他在唱歌的時候都沒有力氣,要花很大功夫才能出一點聲音,可聽到自己的聲音是乾乾的,也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從內在到外在都很潰散。當年羅大佑的爸爸看他在寫一些歌、唱一些歌時那種逼出靈魂的使力感,就告訴他哥哥說:這樣子下去他活不過三十歲的。

09.〈沒有時間〉詞:林夕 / 曲:羅大佑

〈沒有時間〉演繹的是羅大佑對現代社會的焦慮跟恐懼。他認為,當iPhone、iPad、電腦、網路等目前撐起全世界的IC產業正蓬勃興盛,世界用過度快速的節奏在運轉,就改變了一些宇宙的規律,畢竟整個宇宙最早的設計,並不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進行的。

以前傳送一個消息,要靠人力騎馬傳遞,好幾天才讓對方得知。但現在幾乎所有的訊息都可以同步,若某處發生恐怖攻擊,地球上全人類的擔心會在同時間長出來,這說起來不科學,但在羅大佑的想法中,這會改變地球的生態。全世界的東西都生產過量,人們想追求的東西都太類似,於是在另一方面產生枯竭,我們已經把時間濫用到沒有東西是稀奇的。然而,慢慢想出來的東西,才是比較少人有的。

等待的心情是重要的。例如,若總是馬上就可以見到心愛的人,就沒有等三天才見到的感覺要來得強烈。開心與高潮需要過程醞釀,而那過程,可能才是長篇小說、偉大的舞蹈、偉大的藝術能夠被產生出來的原因。

10.〈童話愛情〉詞曲:羅大佑

這首歌原來是電影「華麗上班族」裡的插曲〈交換愛情〉,電影中陳奕迅跟湯唯有一段帶有心機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純粹,羅大佑覺得這反而使得歌必須要是純潔的,才能打動觀眾,所以他寫了一段純粹關於愛情的旋律,由林夕填詞,陳奕迅跟湯唯合唱。

後來在製作專輯時,羅大佑意識到這樣的點子可以放在他跟女兒的關係上,那是一種最單純的感情,也有人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因而他決定重新填詞,用自己的角度去看跟女兒的關係,就產生了這首〈童話愛情〉。「哪天,成長的妳,和年邁的我,將這麼回到現在這良辰美景。」歌詞充滿父親的愛,和一生的牽絆,是專輯中最貼近內心的歌曲。

這首歌在錄音時唱了非常多次,一唱再唱,也許是身為人父心情的複雜,羅大佑總覺得找不到最對的方式詮釋。直到製作人以為片子要做不完了,才終於錄好。
CD 1
曲序 曲名 演唱人
1 同學會 羅大佑
2 致觀音山 羅大佑
3 家 (III) 羅大佑
4 人生愛繼續 羅大佑
5 北西南風 羅大佑
6 握手 羅大佑
7 Do Re Mi 羅大佑
8 你準備要活兩次 羅大佑
9 沒有時間 羅大佑
10 童話愛情 羅大佑
11 同學會 (兄弟姊妹版) 羅大佑
家 III
2017-Jul
美麗島
2004-Nov
羅大佑自選輯
1996-Jun
     
戀曲2000
1994-Nov
追夢
1991-May
愛人同志
1988-Dec
     
1984-Oct
未來的主人翁
1983-Sep
之乎者也
1982-A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