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中央藝文公園兒童遊戲場很前瞻 產官學與民間共領後續計畫推動

今(2017)年6月開始,中央藝文公園實驗性公園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案的兒童參與式設計一共舉辦了一場徵件工作坊、二場兒童工作坊、二場共融工作坊,並於10月15日進行「收斂工作坊」,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與公民團體進行交流。

本次收斂工作坊,先進行階段性的歸整,分析整理前五場工作坊中觀察到的兒童遊戲需求,接著提出初步遊戲場的設計構想;接著由與會者針對兒童遊戲的需求面向、未來中央藝文公園兒童遊戲場設計的方向與功能,以及後續兒童遊戲場推動願景進行討論。過程中討論熱烈,大家一致認同「共融是一種精神,而不是遊具的類型」;未來在遊戲場設計中應嘗試突破制式的思維,從遊戲地景設計的觀念中,讓遊戲空間更具魅力、更符合兒童遊戲的多元面向。

公園處表示,藉由本次產官學和公民團體彼此交流的機會,是共同學習的過程,共融兒童遊戲場是一個重要的領域,需要更多人一起參與,邊做邊嘗試,在規劃設計上需要更多的空間磨和,在異見中找到平衡和共識。

公園處藍總工程司舒凣表示,以往在兒童遊戲場的推動過程中擔心過於制式化,然而在本案了解到,遊戲場設計都是希望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協助其發展,並且讓尊重、共享的概念落實在空間中。本次的實驗性計畫,有諸多可以回饋予後續推動的經驗。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周淑菁表示,特殊兒童也喜歡速度、刺激,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滿足這些孩子,同時面對目前兒童遊戲場空間資源有限的問題。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林亞玫提到,本案四場工作坊都親身參與,一起玩的遊戲面向需要更多特殊兒童的意見,必須探索更多特殊兒童的遊戲需求。

同時,在場的專家學者肯定本案實驗性的精神。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認為應該用「玩的地景」,透過景觀設計的手法讓玩為主要,而在設計上要思考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才能真正跳脫遊具的侷限。輔大景觀系王秀娟老師提到,本案透過參與,未來將會有指導性的原則,但華山有其先天優勢,不應將其成功經驗複製到每個鄰里公園中,應因地制宜;並建議未來維護管理也可納入實驗型精神,開放認養、經營或觀察記錄等,將整體的成果最有效的延續。

文山特教職能治療師胡智坤老師指出,前三場工作坊整理的遊戲需求都是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共同需要的,而現在遊具設計均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在這樣的狀況下談共融需要做到三件事情,一是提升特殊兒童的可及性,二是同樣的遊戲有各自不一樣的玩法,三是安全性問題。

經典工程主持人劉柏宏老師提醒,臺灣就是一個很大的遊戲場,很多的遊戲需求不能全部由兒童遊戲場滿足,需要不同部門一起協力。而共融最重要的精神是尊重與共享,具備有共融條件和機會的公園必須做得更細緻,但有些社區公園因為空間有限就可能會比較困難。遊戲的需求多樣,不可能一個空間滿足所有需求,因此需要各部門規劃更多的計畫案進行探討。

歷經前面五場的工作坊,透過兒童的實地參與,主辦單位觀察到兒童多元的遊戲需求,且希望不只是公園中的兒童遊戲場,能有更多的部門和場域,一起滿足各式各樣玩的面向,正視兒童遊戲權與其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2017/10/18 南港公園管理所】

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市有房地及停車位公開標租 委託單一業者經營管理

宏都拉斯籍貨輪翻覆 尚有一人失聯

更多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