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搜Fresh
Responsive image
這些歌 致逝去的音樂人,北大不好意思電台真摯推薦!


點閱率:65

想知道大學生都在聽什麼歌嗎?北大不好意思電台為你搜出好音樂
.推薦學校:國立臺北大學
.電台名稱:北大不好意思電台
.本週樂評人:北大南柱赫、Billy Huang
Responsive image

 圖片來源:專輯《Ugly Beauty》 

樂評人:北大南柱赫
推薦歌曲:蔡依林〈惡之必要〉,收錄於專輯《Ugly Beauty》

  蔡依林以一曲〈惡之必要〉,為專輯《Ugly Beauty》拉開充滿力量的黑色序幕。歌曲藉由陰森暴力的前奏、高冷疏離的吐字姿態,營造出全副武裝的氛圍;更破格地採用她過往未曾嘗試的 Drill 唱腔,一舉奠定了整張作品深刻自省、直視陰暗面的探索基調。
  歌詞由已故作家李維菁所填,充滿哲思的文字猶如一把剖開現實的利刃。李維菁擅長以精闢觀點道出現代女性心聲,由她來書寫人性深處的赤裸黑暗,顯得格外貼切與適合。歌詞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我們唯有勇敢凝視自身的黑暗情緒,才有機會尋獲活下去的路徑:歌曲中的「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邪惡或罪惡,而是一種面對外界壓力與自我要求時,不得不採取的「必要情緒」或「必要姿態」。它深入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自我保護,或在自我成長歷程中,必須學會的「使壞」或「逞強」哲學。
  尤其歌詞中那句:「我的好/我的壞/這些年我不知道/原來逞強不是堅強/容許我自己/喜歡自己不完美/帶他走四方」,更是神來之筆,直接點明了從盲目追求完美到最終接納不完美的深刻心理轉變。這不僅是蔡依林個人勇敢的心聲,也深深觸動了無數在社會規範下努力「做個好人」的聽眾。「惡之必要」的核心,其實正是「擁抱陰影的必要」,是邁向自我和解至關重要的一步。
  音樂方面,開頭低沉的電子音色和蔡依林略帶嘶啞的聲線,如同在黑暗中進行一場徹底的自我審視。隨著歌曲推進,抓耳的節奏漸次湧現,副歌的爆發力更展現了天后駕馭複雜音樂的能力。製作上的精緻度和前衛感,強勢宣告了蔡依林音樂風格的再度突破,邁向更具實驗性與國際化的全新方向。
  總結來說〈惡之必要〉不僅是一首「帥氣」的指標性舞曲,它更是蔡依林對「Ugly Beauty」的專輯概念最直接、最有力的宣言。它勇敢地將過去被視為弱點或缺陷的部分,重新定義為個性和力量的泉源。無論從歌詞深度、音樂製作的超高水準,還是天后的精湛演繹來看,這都是一首兼具思想性與流行性的頂級華語作品,為整張專輯樹立了無可匹敵的極高標竿。

圖片來源:樂評人提供 

Responsive image

【樂評人簡介】
最近應該要自稱李彩玟比較帥>_<
最近的願望是希望中信兄弟總冠軍٩(•ิ˓̭ •ิ )ง

圖片來源:專輯《13》 

Responsive image

樂評人:Billy Huang
推薦歌曲:Black Sabbath〈God Is Dead?〉,收錄於專輯《13》

今年音樂圈逝去許多有才華的音樂人,其中最有名氣的,我想就是曾經在Black Sabbath擔任主唱,在樂團、單飛生涯都取得成功的暗黑王子 Ozzy Osbourne。或許藉此機會,可以討論一首我認為相當有意思的歌,收錄於《13》之中的〈God Is Dead?〉。
  《13》在2013年發行,雖然有各種在西方具有不祥寓意的13集合,但其實收錄的歌曲僅有8首。這張專輯作為Black Sabbath以幾乎原始陣容的回歸作(同時也是最後一張),收穫普遍好評。整張專輯的風格接近樂團成立之初推出的幾張專輯,其母帶製作方式受到詬病,有近年音量大戰的問題,但就現在的視角來看,其實這麼做是符合趨勢的。
  其中,〈God Is Dead?〉是為《13》宣傳單曲之一。從歌名與單曲封面(非專輯封面)不難聯想到在討論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上帝已死」在討論的並不是曾經有一個實體的上體,然後發生什麼事死掉了。而是在啟蒙運動後,人們不再依循宗教解釋世界,傳統的道德價值體系瓦解。而在尼采的眼中,這不只是危機也是轉機,自我價值的建立不再以宗教為基。人在經歷苦痛後,可以重新掌握機會創造、建立自我價值,也就是他的「超人說」。即便其中的解釋,被延伸出虛無主義的雛形,但這首〈God Is Dead?〉更接近尼采的樣子。
  歌詞的開頭便是告訴眾人其迷失後透過信仰找回方向,隨後的紅酒、血、麵包等傳達其宗教意涵。在一片地獄的場景中,信仰的崩塌、道德的淪喪,讓其不斷的懷疑:上帝真的死了嗎?經歷漫長的部分後,在一句「I don't believe that God is dead」後迎來反轉,曲風變得劇烈、Tony Iommi的Riff在這時變得兇猛。最後,我們還是可以從得知,在其心中仍不願相信上帝已死。
  這首歌的歌詞相當有趣,網路上有許多的討論是從尼采的 上帝已死 出發,我想就不多討論了。但如果將其視為影射樂團回歸的作品的話,上帝或許就是在講他們心中那個以前的Black Sabbath。透過這首歌想要向歌迷傳達一個概念:即便相隔多年,大家所懷念的那個樂團從未消失。但以當今的角度來看,歌詞中的地獄場景似乎在世界各地不斷重現,烏俄戰爭、以薩戰爭、中美關稅競爭等。在這一片堪稱地獄般的過程中,世界走向G2的極端對立,修昔底德的陷阱一觸即發。在尼采的年代,因為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時代劇變,使得傳統道德價值崩潰,從而喊出「上帝已死」的口號。反觀,在現代,科技、科學早已深植人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道德價值卻日漸低下。我們心中的上帝呢?也是在某個時間點死了嗎?還是上帝在我們心中從未存在?

圖片來源:樂評人提供 

Responsive image

【樂評人簡介】
戒慎恐懼

【樂評人社群】
IG:@billy.guitar.record



切換到電腦版
版權所有,台北之音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01-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本網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