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微笑宜蘭】7/2、7/3精彩預告!

2016-07-01 點閱率:2,707
微笑是最迷人的,微笑是最美好的,
美好、迷人的宜蘭全都在,
微笑宜蘭。

每週六、日 下午4:00~5:00,鎖定Hit Fm宜蘭台【微笑宜蘭】節目,認識最親切樸實的草根魅力,和我們一起聽音樂、說人文、走踏蘭陽平原。


▲7/2(六)第一集節目精彩預告
《閱讀宜蘭》
文化資產已成為普世價值,打開歷史可以孕育未來,建構有文化厚度的城市,本集「閱讀宜蘭」特地邀請蘭地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同時也是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老師,人稱「宜蘭通」的莊文生老師,來與聽眾朋友從宜蘭的飲食文化閱讀宜蘭,節目中老師與主持人暢談各項宜蘭經典小吃,糕渣、肝花、棗餅、芋泥、粉腸、米粉羹、卜肉、西魯肉…其中宜蘭傳統美食「糕渣」,這道外冷內熱的宜蘭菜,是否就像外地人形容宜蘭人外表樸實、內心熱情的個性!

《美食不簡單》
本集「美食不簡單」介紹宜蘭傳統美食「棗餅」,包括其料理過程及典故由來。棗餅的形成,與宜蘭的婚俗有關,除了是傳統的婚嫁禮俗中的必備祭祖甜物,也因為它的儲存時間可稍長,成為過去宜蘭囝仔出遠門,順便放在口袋中的解饞零嘴,亦解饞,也解離鄉之苦。

《有你真好》
「為什麼農田不種稻了,改種房子?」為了探討蘭陽平原農舍亂象,宜蘭縣羅東北成國小老師帶著學生,去年暑假花了二個月時間,上山下海拍攝,與耆老對話,用12歲孩子角度真實紀錄家鄉,反應人與環境問題,他們所完成的紀錄片《田、滿》,獲得2015神腦基金會原鄉踏查紀錄片國小組全國金牌獎。影片除了在公視及新北市公共頻道播出並且在3月的宜蘭國際綠色影展做為壓軸閉幕片。本集「有你真好」特地將拍攝團隊全都請到節目中,來和大家分享透過拍攝,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參與、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

《古早的歌咱來唱》
本集「微笑宜蘭」特地邀請羅東北成國小師生分享拍攝「田.滿」的心路歷程,隨著孩子的鏡頭,我們乘著火車來到蘭陽平原,背景聽到的是大家都能琅琅上口的歌謠,宜蘭民謠-丟丟銅仔;對異地遊子來說,這是一首能夠勾起鄉愁的歌曲,節目最後,在主持人的娓娓細述下,特別邀請他們帶來了現場柳琴演奏並合唱這首丟丟噹,孩子們想訴說的,或許就在這首歌謠中一一被喚起了。
▲7/3(日)第二集節目精彩預告
《閱讀宜蘭》
台灣神明百百種,只有土地公,官不大,從不擺架子,臉上總是笑咪咪,留著一把長鬍子、頭戴員外帽,雙手分別拿著金元寶與拐杖,就像「里長伯」一樣,親切地掌管民間日常生活事務,人們又稱祂「福德爺」,客家人則稱呼他「伯公」,而祂的正式稱呼是「福德正神」。俗語有這麼一句話「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在神靈系統中是地方基層的行政神,也是土地、聚落以及農業維護之神,和民眾生活最密切、最具親和力。本集節目邀請縣內文史工作者,人稱「土地公達人」的陳榮楷老師,要來和大家好好從土地公文化深入閱讀宜蘭。

《美食不簡單》
本集「美食不簡單」要帶大家認識來到宜蘭必吃的美食之一「卜肉」!早些年,在宜蘭廟宇慶典吃拜拜時,這道卜肉就是標準的應急菜。卜肉的出現,是宜蘭人在辦桌請客中,窮則變、變則通的烹調作法。特別要提醒的是「卜肉」這道屬於熱菜,熱菜必須熱食,只有把握起鍋時間,趁熱入口,才能吃出宜蘭「ㄆㄨˊ」的味道!

《有你真好》
「呷飽也未?」這是古早時候的一句關心問候,也說明「民以食為天」。吃飯的碗盤,是和民眾最密切的生活文化器物。在我們宜蘭,被稱為是「碗盤達人」的簡楊同是國內收藏陶瓷碗盤的大家,基於對文物與地方文化的興趣,從20多年前開始展開陶瓷收藏,不過後來發現台灣陶瓷獨具特色,改為收藏在地的碗盤、花瓶等文物,累積至今已經超過2萬多件,更因此成立了全世界唯一一座以碗盤為主題的博物館「台灣碗盤博物館」,就位在我們宜蘭員山鄉,這種種過程背後肯定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本集「有你真好」邀請到「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簡楊同先生,要來和我們聽眾朋友一起聊聊。

《古早的歌咱來唱》
向來以金身土地公聞名的四結福德廟的廟歌,過五分仔橋,取自宜蘭民謠丟丟銅仔的曲調創作,歌詞描述早期森林鐵路經過廟後方,火車上的阿哥看到正在採芋頭的姑娘心頭批怦跳,有漂亮的姑娘,又有好吃的芋頭,都讓阿哥甘願呼伊招,歌詞除了提到早期森林鐵路經過以外,也強調這裡盛產好吃的芋頭,聽說很多當地長者聽到這首歌之後甚至會感動得流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