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首次公開攝影美學!

2006-11-23
點閱率:885

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種「框」,用心去體會就是一種「寬」。

有一位攝影家,高行健說他的攝影像畫,瘂弦說他的影像如詩。對現在的他來說,看自己的作品,似乎又跨越了詩的範疇。他是第一個在紐約開設個人工作室的華人攝影師、第一個深入撒哈拉沙漠拍照的台灣攝影師,也是第一個把攝影作品推向藝術、得以在紐約漢默畫廊(Hammer Gallery)等重量級藝廊展出的攝影師。他開創了新的攝影風格和構圖視野,在七○年代,大名已享譽國際。他是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

柯錫杰一生自由不羈,渾身憨膽,是一個極其純真浪漫的人。面對美景時,他經常感動落淚,高興時又不顧周遭眼光,脫光了衣服便手舞足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柯錫杰求知若渴,在18∼20歲的兩年間看遍世界文學,聽遍指揮家名曲,也拿起生平第一部的相機。懷抱著對攝影的信心與期許,他在30歲(1959)進入日本最有名的攝影學校──東京綜合寫真專業學校,還跟校長重森弘淹成為好友。求學的這兩年,柯錫杰體認到,傑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正因為攝影家背後有一份對人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

1968年,柯錫杰到紐約闖蕩,每天都拼了命地吸收,經常工作到半夜,只要學習的差不多了,就換一家攝影工作室。原本壯碩的身材,磨成一身精瘦,但功夫越來越成熟。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成為Bazaar、Essence、House Beautiful等國際知名雜誌的特約攝影,成為70年代少數幾個在紐約商業廣告攝影界展露鋒芒的亞裔攝影家之一。

在紐約闖蕩11年後,五光十色的生活、永無休止的激烈競爭,和模特兒之間浪漫而虛浮的糾纏,突然令柯錫杰感到厭倦。於是,他在1979年做了一個影響生命甚鉅的決定──拋下一切去流浪。

結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婚姻,關掉工作室,只帶了一部相機、兩個鏡頭,柯錫杰飛往荷蘭,買下一輛二手的福斯老爺車,開始自我放逐。不做任何計畫,不帶任何地圖,他讓一切自然發生,能流浪多久就多久,喝最好的威士忌喝到死也無所謂。

這趟8個月的南歐與北非之旅,讓他的心完全地靜下來,似乎什麼都沒有,又彷彿擁有全世界。所拍出的「心象攝影」系列,畫面經常非常安靜、簡潔,大自然被抽離到只剩下大面積的色塊、形狀與線條,但「簡單」中仍富有變化與韻律,有一種「靜的力量」。柯錫杰自此開創出一條極簡主義的新攝影風格。著名的「等待維納斯」、「樹與牆」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現在的柯錫杰,已進入「萬物可觀」的境界,葉子、石頭、垃圾……無不可拍。他曾說:「蘇東坡這傢伙跟我很像,雖然不斷被流放,但是看到一點點東西就很Enjoy,看月亮或影子都能寫出很好的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建認為柯錫杰的作品:「單純、透明,沒有多餘的東西,質感、光線都太漂亮了,藝術走到極致,就是單純。」

今年是柯錫杰攝影生涯滿五十年,有兩件特別值得慶賀的事。第一件是他因為攝影上的傑出表現而在10月19日獲頒國家文藝獎,第二件是他在11月同時出版兩本新書。

《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一書是柯錫杰首度公開他的攝影美學之精華集結。在他眼中,什麼是美?什麼是藝術?如何拍出好照片?為何《花花公子》和《國家地理雜誌》找他他都不拍?書中都有精彩論述。

《柯錫杰攝影五十年精選》收錄柯錫杰攝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50張照片,其中包括多幅近年拍攝、從未發表的傑作。全書以30×37公分的超大開本呈現,全彩精印,還加了壓裁切線,每一幅都可以切割下來裱框,以購書的價格即可收藏大師作品。

走過攝影五十年,柯錫杰很感謝老天爺給他這個工作,也很高興能在台灣自己的土地上出書。雖然白髮蒼蒼,他仍然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知,也仍然興致勃勃的與人討論藝術,讚嘆好書。曾經有人問他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他的答案是:「塑造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2006-11-23 大塊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