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碧娜鮑許
Pina
......................................................................................................
上映日期: 2012-06-08
國  別: 德國  
電影類型: 紀錄片  
心情分類: 勵志向上類  
導  演: 文溫德斯(Wim Wenders)  
演  員: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發行公司: 原子映象  
官方網站: http://www.pina-film.de/
PINA是導演溫德斯對已故的舞蹈家碧娜鮑許的3D致敬,震懾人心又深具啟發性,在柏林影展放映時,吸引了影迷瘋狂搶購。因為它不但是世上第一部的3D藝術電影,也證明了3D和現代舞是天生一對。

1985年溫德斯首次觀賞碧娜鮑許的演出,讓他驚豔又感動,隨後兩人發展成長年友誼,也為電影合作埋下種子。2009年碧娜.鮑許過世,片子面臨停擺的命運。溫德斯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決定繼續拍攝本片。

PINA由碧娜鮑許舞團的主要舞者演出已故碧娜鮑許最受好評的四齣舞作:《慕勒咖啡館》、《春之祭》、《滿月》和《交際場》等經典。溫德斯袖子裡藏著幾個令人驚嘆的創意技巧----例如半透明的簾幕,分層了影像,製造出更多的空間給舞者施展;3D效果讓舞臺前後的舞蹈得以彼此互動;藉由攝影機的幫助,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舞者們像是飄浮在真實的幻影之中,一會兒又從陰影中衝出……溫德斯編織出一道結構緊密、又讓人陶醉的魔力。

PINA是一場表演者和觀眾零距離的演出,它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超越劇場表演的體驗,我們看到舞者將自己甩出銀幕,看見他們的情緒、汗水…你幾乎不會發現溫德斯厲害的剪輯手法,他讓舞者像變魔術般衰老、改變、消失。
各地的舞迷當然不容錯過,將會沉浸在碧娜鮑許令人著迷的作品裡。
關於電影

《碧娜鮑許》是電影大師溫德斯獻給已逝的舞蹈第一夫人碧娜鮑許的電影,收錄了碧娜鮑許最著名的四齣舞作:《春之祭》、《慕勒咖啡館》、《交際場》、《滿月》,溫德斯並把舞者帶出劇場,走進烏帕塔這個碧娜鮑許三十年來的生活中心,將街道巷弄化作舞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翩翩起舞。影片同時穿插著碧娜鮑許珍貴的紀錄片段,不僅有她的親自演出,更有她對舞蹈的深刻觀點,她說:「舞吧,舞吧…不然我們就迷失了。」

關於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年出生於德國的碧娜鮑許,十五歲即進入以音樂與舞蹈聞名的福克望學校學習舞蹈,畢業後獲政府獎學金前往紐約深造,並開始她的職業舞者生涯。回到歐洲後,碧娜鮑許出演更多重要的角色,並在1968年完成第一齣舞作,1972年碧娜鮑許接下了烏帕塔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一職,將其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並突破傳統形式,融合舞蹈與劇場元素,替舞蹈帶來了嶄新的面貌。碧娜鮑許的編舞多由幾個動作或對話的小單元組成,大量的重覆是她獨特的風格印記。主題上碧娜鮑許著重於刻畫男女之間的情感互動與糾葛,這也激發了西班牙大導阿莫多瓦,拍出了動人的《悄悄告訴他》,阿莫多瓦也在片中放入了碧娜鮑許最精采的作品《慕勒咖啡館》。2009年6月,碧娜鮑許被檢驗出罹患癌症,五天後便溘然而逝,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關於導演

溫德斯與荷索、法斯賓達並稱為德國新電影三傑,但不同於後兩者的桀傲不遜,溫德斯的電影總是藉由踽踽獨行的流浪者,靜靜地觀察我們身處的冷酷世界,進而觸碰我們敏感易碎的心靈。溫德斯年輕時便是個大影迷,常常一天看五部電影,之後進入大學攻讀電影,並在著名電影雜誌撰寫影評。溫德斯以《愛麗斯漫遊記》《歧路》《公路之王》三部片成名,在這著名的「公路三部曲」中,溫德斯藉由影片中的主人公探尋、見證了德國社會的衰退以及德國人心靈的空虛。八○年代溫德斯以《巴黎德州》《慾望之翼》兩片將其一貫的主題臻至巔峰,並在當年坎城影展大放異彩。除了劇情長片外,溫德斯所拍攝的記錄片也相當有名,其中包括了關於日本電影名導小津安二郎的《尋找小津》、日本知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的《城市服裝速記》、古巴國寶樂手的《樂士浮生錄》等等。

導演的話

Pina她不只是主角,她是這部片誕生的原因。我們計畫2009年秋季開始拍攝,前置作業時期,舞者與拍攝團隊於伍珀塔爾即將進行第一次3D試拍時,我們得知Pina Bausch突然的病逝消息,我們馬上停止所有動作,覺得當下拍這部電影就變得沒有意義。畢竟這部電影是為她寫的、為她拍的,我和Pina作了二十年的夢,渴望拍這部片!我們本來要看的是她彩排的過程、跟隨著她以及她的舞團去巡迴演出,而Pina也會介紹她自己和她的秘密王國基地給我們。

80年代中期,我很隨意地向Pina建議說我們應該合作拍一部電影,Pina問說:「不如我們現在來拍?」我說:「我還是不知道怎麼拍啊!」Pina Bausch的Tanztheater自由無束、充滿生命力,我研究過許多舞蹈影片,但是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拍。直到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新的數位3D技術,我馬上從電影院打給Pina說:「Pina,我知道怎麼拍了。」

Pina過世後幾週,原本我和Pina一起選出來要餐與拍攝的舞者們即將按既定行程,開始彩排,且他們說:「在接下來數月我們會表演所有你們想拍的舞,你們不能放棄!你必須要拍!」因此,我們重拾這項計畫,目標是在十月我們可以完成3D記錄"Café Müller", "Le Sacre du Printemps" 和 "Vollmond"三支舞;整個概念從頭到尾都調整過,從一個原本計畫合導的作品,轉換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終於在2010年的四月和六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拍攝中,找到這部片的感覺和定調。 經過第一次試拍後,我們發現現有的技術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進步,所有在2D下的錯誤在3D鏡頭下,瞬間被放大,顯得更加倍明顯。因為Pina已經不在了,我更有責任要讓這部3D電影拍得像我答應她說得那樣精彩。自然的記錄和舞台空間的感受是一定要有的,讓觀眾可以身歷其境的體會到。

我重複看了幾遍【阿凡達】,發現雖然這些電腦動畫製作出來的阿凡達動起來優雅,就像我想要我們的舞者呈現出來的一樣;但在阿凡達旁跑來跑去的其他的真實人物,畫面看起來就有些不流暢。 我們想要拍攝百分之百的真實畫面,沒有任何電腦合成的影像輔助。於是,我們得盡量避免鏡頭更換,以及使用兩種焦距來拍攝此片;像是我們自然的視角一樣,廣角的、且最貼近人類的視覺感知。 2009年10月,我們在戲院正中間佔了一半的觀眾席,設置了一支可以承載攝影設備的「電子懸臂」,穿過舞台升抬至高處。 靠緊的兩支鏡頭,模擬視覺的空間感受 。現在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一台攝影機上有兩種鏡頭,所以需要有兩台攝影機,以及五個人來操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