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北大不好意思電台 帶你走進1980年代的音樂世界!
2025-06-13 點閱率:1,960 
想知道大學生都在聽什麼歌嗎?北大不好意思電台為你搜出好音樂
.推薦學校:國立臺北大學
.電台名稱:北大不好意思電台
.本週樂評人:Billy Huang

 圖片來源:專輯《Rock Montreal》 

樂評人:Billy Huang
推薦專輯:Queen《Rock Montreal》

  上一次我介紹Queen《Hungarian Rhapsody:Queen Live in Budapest》,並講到我個人認為Queen最佳的現場是《Live in Montreal》,今天就帶你一起回顧這場1981年末的精彩演出。為了介紹這場演出,就用Disc1與Disc2來區分。
  1975年發行《A Night at the Opera》後,Queen又陸續發行了幾張專輯。1980年發行《The Game》專輯,Freddie剪去過去的長髮並留起後來大家印象深刻的小鬍子。結束專輯巡演後,他們在加拿大蒙特婁演出。此時演出的曲目不在限於《The Game》,而是在此之前的熱門曲目合輯。1981年末,他們的新專輯《Hot Space》也同時正在錄製,演出曲目因此也包含收錄在下一張專輯內與David Bowie合作的單曲〈Under Pressure〉。也就是這兩天在蒙特婁的演出,錄製《We Will Rock You》現場演出,在後續推出其原聲帶《Queen Rock Montreal》。
  演唱會的開場是〈We Will Rock You〉的「快版」,這首不同於大家印象的版本在70年末至80年初的期間時常被安排作為開場曲。我想對於Queen來說這首歌可以幫他們暖身,對觀眾來說也可以快速進入狀態。隨後緊接著是幾首熱門,包含〈Somebody to Love〉、〈I’m In Live With My Car〉、〈Get Down, Make Love〉。其實聽到這邊就可以知道他們狀況到底有多好,Freddie跟Roger的聲音都可以唱上去、John的Bass掌握整體的旋律線、Brian的伴奏不搶戲,即興部分沒有拖節奏。在Disc1中,最推薦一聽的莫過於〈Play The Game〉、〈Save me〉兩首情歌。雖然都是情歌,卻因為兩首的主要創作者不同,展現完全不同的面貌。
  進入Disc2的開場便是與David Bowie合作的〈Under Pressure〉,隨後穿插〈Flash〉、〈The Hero〉兩首不常演出的曲子。甚至還有翻唱貓王的〈Jailhouse Rock〉,但很明顯的觀眾對貓王非常不買單。接下的曲目我想就不必多說了,各個是經典。
  回顧整場演出,就只有〈Jailhouse Rock〉現場的觀眾不賞臉,讓他們有提早結束的感覺,其餘幾乎是無可挑剔。真要我說,Queen後期有首即興曲〈Impromptu〉,可惜在這場演出沒能呈現。難以想像如果在1981年的這場演出的狀態演出即興曲,是否會成為Queen的又一首經典。遺憾之處就在於這一切的想像,終究在1991年戛然而止。

 圖片來源:專輯《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 

推薦專輯:Pink Floyd《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

  《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是一張Pink Floyd在1988年進行《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專輯巡演所錄製的現場演出。不過CD與影像收錄的曲目差異有點大,我想推薦在YouTube能找到的版本介紹給大家,因為Pink Floyd的這場的演出需要一些過場動畫。另外,透過影像也可以看到他們當時絢爛的舞台聲光,更能沈浸其中。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作爲水爺離開後,第一張以Pink Floyd名義推出的專輯,本質上就如同Richard評價一般「根本不能稱為樂團的專輯,更像是Gilmour的Solo Album」。雖然在巡演前排練問題不斷,但票房也反映出絕對的成功,更在最後以威尼斯的世紀演出留下歷史地位。而這場1988年的演出我認為與1994年錄製的《Pulse》差距就在各個樂手間的狀態差異,這場的樂手包含負責薩克斯風的Scott Page、貝斯手兼合唱的Guy Pratt,不論是樂器部分或是合唱都可以與Gilmour配合,甚至是合唱的三人組都可以罕見的完成近乎完美的〈The Great Gig in the Sky〉。而《Pulse》就沒有如此高的完整度,各個樂手在即興片段都有些拖沓。
  《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演出曲目的前半段是來自《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畢竟是專輯的巡演),後半段則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另外有幾首在CD版的歌也是來自巡演專輯之中,算是值得一聽。在演出的曲目之中,我最推薦〈The Dogs of War〉。這首歌的中間有段吉他與薩克斯風的問答,在現場其實很精彩。可惜歌詞主要在描述政客間的金錢交易,看似繼承水爺的風格,卻深度不足。但只要投射現在的國際政治,似乎更能理解什麼是The War of Dogs發動對等關稅、介入烏俄談判,又或者印巴衝突、加薩衝突,世界又被政客切分成了數個戰場,犧牲和平以換取自身的利益。
  在演出中,其他值得注意的曲目包含〈Money〉中間出現的〈Steppin' Out〉也是亮點之一。對於比較常聽Pink Floyd後期作品的樂迷來說,可以嘗試結尾的兩首〈One Slip〉、〈Run Like Hell〉,這在之後的現場演出會越來越少出現。

 圖片來源: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 

推薦歌曲:Pink Floyd 〈Us And Them〉,收錄於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

  這首歌的樂評我曾經在北大不好意思電台的IG發佈過,隔了一年再看,我仍覺得寫的不錯。所以我將以前的文章再次改寫、去蕪存菁,希望這篇樂評能夠鼓舞畢業生們,也是送給北大不好意思電台的畢業禮物。
  〈Us And Them〉收錄在Pink Floyd最暢銷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這張圍繞矛盾、貪婪、人性、時間、死亡、瘋狂的專輯之中,從歌名就可以看到分出了「我們」還有「他們」,但在現實之中,你和我有區別嗎?第一段歌詞可以聽到,我跟你之間都是普通人,在上級的命令下,即使無奈也要殺的你死我活。然而,對那些上級來說,所有人都只不過是地圖上的旗子、報告的數字。傷了多少、死了多少,又如何?
  第二段聽到當今總是因為種族、膚色、國界等議題不斷發生衝突,人與人之間的口舌之爭。上或下不只是位子,也是權力。所有人極力爭取,卻像是一個迴圈,最後才發現白忙一場。
  中間有段獨白,透露出每個人其實都在找把別人幹掉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存活下來。到了最後,每個人都被生活而被擊倒出局。大家在比擁有什麼?沒有什麼?但其實良好的舉止並不需要成本,一切的隔閡來自你我心中。
  最後老人死在路邊,反映出現代人之間的冷漠。每個人只為那杯茶與麵包而努力,在過程中逐漸跟不上時代、科技進步,成為老人而死去。歌聽到這,你還覺得「我們」和「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我」跟「你」之間有什麼差別?重要嗎?
  在現場表演時,背景播放的影片便是為生活奔波的眾生。歌裡輕柔的薩克斯風、Gilmour慵懶的歌聲,就像不斷告訴聽眾:「放鬆~我跟你一樣都只是為了生活而已~」
  選這首歌作為送給畢業生的歌,只是想告訴生活中的你我,每個人不過就只是想要繼續活著,為了那口飯努力的普通人,沒必要太過對彼此太過嚴苛。你可以跟歌詞一樣對其他人說「閃開,我今天很忙!」,但其實友善的互動並不會浪費你的任何成本,對吧?

歌詞部分翻譯與解釋,引用PTT版友jeff31303。


【樂評人簡介】
找另外一件事,繼續努力。

【樂評人社群】
IG:@billy.guitar.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