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引進修復式正義入校園,終結霸凌及學生衝突

「修復你我 攜手同行」在化解校園衝突、修復關係及成長同行的教育理念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曾燦金局長與臺北大學橄欖枝中心協同計畫主持人侯崇文教授於108年9月19日簽署修復式正義合作備忘錄,雙方合作以愛心圖騰象徵用愛包容及翻轉的和平精神,並邀請本市的教師會代表及各學層家長會代表以手牌標語的方式,宣示「以對話翻轉衝突」、「以理解化解疑慮」、「以尊重包容差異」、「以信任修補關係」等和平正向的態度,用愛翻轉衝突,共同促進友善校園的推動。
臺北市一直以來用心致力於友善校園的推動,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為本位,強調尊重、關懷、同理、包容、安全及參與。因此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從民國106年就嘗試從修復式正義的觀點,對校園人際衝突與輔導管教等事件提出試行方案,期待在傳統管教上有不同的思維及突破;107年培訓近150位修復式正義種子教師,70位家長參與校園修復和解圈家長工作坊,藉由理解修復式正義的概念及知能,從而認同推動於校園,108年教師的初、進階培訓約220人外,也在各學層的校長會議或學輔主任會議的場合宣導修復式的概念,將修復式正義精神與理念落實於學校相關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
橄欖枝和解圈(The Olive Branch Circles)其概念源自修復式對話主張重建人與人之間有效的溝通方式,由具培訓經驗的和解主持人主導會談,協助行為人接受其所需負起的責任;同時協助被行為人從受害的感覺恢復尊嚴,並提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和解協議解決衝突及恢復關係,以修復及重建關係來取代傳統的懲罰,更符合讓學生學習負責任的教育哲理。
近年在輔諮中心及橄欖枝中心的推動下,永安國小鍾東容輔導主任分享提到修復式正義的和解方式逐漸在校園中廣泛使用,提供教師在處理孩子衝突的人際關係上多一種選擇。在校園衝突事件中讓雙方當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在相互尊重原則上,進行彼此間破碎關係的修復。修復歷程中,因為關係上的平等,讓行為人有機會了解被行為人的感受與需求,反思不當行為的後果而不是留下更深的怨恨,進而設法彌補自己所造成的傷害。此種作法深獲當事者雙方家長的肯定,對於學校、學生、家長是三贏的局面,也正是修復式正義推展的精神所在。
本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期待透過臺北大學橄欖枝中心和解圈實務的經驗,推廣以和解會談處理校園衝突事件,用尊重與包容的心,進行對話和解使衝突雙方獲得真實的平靜與寬恕,更藉由合作備忘錄簽署進一步讓校園有愛無礙、友善不散,促進校園衝突事件邁向修復同行的和平里程碑。
【2019/9/19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路邊機車自主開單重複 紙本單免繳納

打擊街頭暴力 嚴懲聚眾滋事決不寬貸

更多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