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市長化身「一日社區醫師」 看見被忽略的幸福難題 |
柯文哲市長化身「一日社區醫師」-看見被忽略的幸福難題 臺北市市長柯文哲今(27)日再度化身「一日社區醫師」前往案家進行訪視,並出席「慈悲關懷社區志工授證活動」與社區志工同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在柯市長支持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指導下,持續將健康、醫療、信賴的服務帶進社區,深耕社區照護有成。 柯文哲指出,臺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在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人口老化並不是主要問題,重點是「老得太快」,讓社會難以應付。因此,未來在社區營造、到宅醫療的需求,會日益龐大,加上少子化情形,家庭缺乏人力照顧長者,更加突顯社區照顧的重要性。台北市可以說是臺灣醫療資源最豐富密集的地方,但卻有許多失能者或行動不便的長者是住在沒有電梯的舊式公寓,到醫院看病的路,就變成既艱辛又困難的漫漫長路。北市聯醫定位為社區型醫院,補足社區照護的缺口,透過居家醫療、慈悲關懷社區據點,讓行動不便、就醫困難的市民,同樣可以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 家住老舊公寓3樓的莊伯伯,因中風已臥床2年多的時間,都由莊媽媽負責照顧,偶而女兒會來幫忙。而莊媽媽擔心自己年紀大不會換藥,經由醫護團隊的指導與協助,莊媽媽說,先生從出院到現在傷口癒合改善,家中的環境也變整齊,醫師、護理師以及照護團隊協助解決醫療與生活照護問題。 臺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市府逐步推動居家醫療、藥師、復健、護理到居家安寧,北市聯醫在黃勝堅總院長的領導下,醫護同仁走入社區,讓市民最直接的感受到關懷。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大約有42萬,但逐家訪視的能量有限,多數長者仍是生活在社區裡。去年起,北市聯醫與社區合作,帶入國際慈悲關懷憲章精神,成立慈悲關懷社區,凝聚社區力量,讓鄰里一起來關懷、照顧社區的長者,落實社區醫療互助、共助的精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說,臺北市目前結合社區學校、宗教、民間公益團體等單位,成立8個慈悲關懷社區,分佈在士林區(舊街)、內湖區(湖星)、萬華區(天后宮)、文山區(指南)、大同區(慶安)、中山區(中庄仔福德宮)、北投區(福星)、信義區(長春),將陸續成立20個慈悲關懷社區據點。而在慈悲關懷社區推動的過程中,社區志工的投入與陪伴,是改善社區老人醫療照護環境的關鍵。為肯定慈悲關懷社區志工的貢獻,本屆志工授證56人,希望繼續藉由自發且永續性的社區關懷、陪伴,凝聚社區互相幫助力量,讓民眾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地區,有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參與感,創造「人互信、社合力、醫到宅、老終安」的社區。 |
【2019/8/27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 2019未來教育趨勢論壇─108課綱智慧觀議課及談學生素養● 讓郭台銘參選 柯文哲定調2020「希望中道」 |
更多即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