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login
    

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 正式建置完成

氣象局於109年底建置完成「臺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系統」正式納入該局全臺地震觀測網之即時監測作業。此海纜觀測系統結合氣象局前期建置由宜蘭頭城向外延伸115公里長度之海纜,再向南延伸620公里海纜纜線於屏東枋山登陸,並新增6座即時地震海嘯觀測站,累計成為總長度735公里、沿線共設9座即時地震海嘯觀測站的海纜觀測系統。對於在臺灣東南海域所可能發生之致災性地震可爭取1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對遠地海嘯可多爭取20至30分鐘之預警時間。這個成果隨著產業的升級及物聯網的發展,將可以讓民眾及相關單位運用更長的預警時間來減低災害的損失。
氣象局指出,臺灣地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區,地震活動頻仍且常造成生命財產威脅,其中規模6以上的地震有近70%發生於東部海域,且存在極大的海嘯威脅。鑑於地震與海嘯災害防範為政府重要工作,該局自96年起著手規劃建置海纜系統,先於100年11月在宜蘭頭城外海建置完成我國第1條長45公里的地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復106年10月接續原有海纜,向東南海域延伸完成長度115公里、具有3個觀測點的海纜系統,已在地震監測及預警方面初具成效。該局為擴大海纜系統監測範圍,在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及科技部之支持下,自106年起推動執行前瞻基礎建設「海陸地震聯合觀測網」計畫,再持續擴建620公里,於今(109)年底完成總長度達735公里,設有9座海底觀測設備的海纜觀測系統,於每座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站均設置加速度地震儀、速度型地震儀及海嘯計,纜線與測站設置深度最深分別達5,796與5,554公尺,範圍涵括臺灣東部與東南部海域,對於目前科技尚無法預測的地震與海嘯侵襲威脅,讓國人能有更充裕的預警時間,有效提升對該海域發生強震及海嘯的監測及即時警報能力。
氣象局進一步指出,這個地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可同時可讓大家瞭解臺灣周圍海域海洋地形與海底地質環境,尤其有助於對具有潛在引發海嘯海域之海洋環境及可能導致災害的瞭解,在地震海嘯觀測、預警等防減災因應措施的實務及科研方面均可獲致可觀的成果。另外,也可能因此而提升國內海洋科學及水下技術能力,帶動國內相關海洋科技及產業的成長,未來亦可供其他國家參考應用,甚可轉化為對區域永續發展的貢獻。
【2020/12/29 HITFM新聞部】

入冬後低海溫風險提高 海水養殖提早防寒害

109年臺灣雨量偏少 均溫再創新高

更多即時新聞...